採耳服務是可以令人愉悅。技師用專業工具,如鵝毛棒、耳勺等,輕柔清潔耳道。過程中,你會感受到耳部酥癢與放鬆。在安靜環境裏,躺於舒適躺椅,採耳能有效清除耳垢,還能緩解壓力,帶來奇妙體驗,深受大衆喜愛。
一、採耳前的評估
- 溝通了解:採耳師首先要與顧客進行充分的溝通。詢問顧客是否有耳部不適的病史,例如是否曾患過中耳炎、外耳道炎等疾病。了解顧客近期是否有耳部疼痛、聽力下降、耳鳴等症狀。同時,也要知道顧客本次採耳的期望,是簡單清潔還是有放鬆的需求。
- 視覺檢查:使用專業的耳鏡對顧客的外耳道進行檢查。觀察外耳道的皮膚狀況,看是否有發紅、腫脹、破損或異常分泌物。檢查耳垢的量、質地和分布位置,以此來判斷採耳的難易程度和可能需要採取的操作方法。例如,如果耳垢過硬、過多或者位置靠近鼓膜,就需要更為謹慎的操作。
二、環境與工具準備
- 環境:採耳的環境要保持安靜、舒適且清潔。房間的噪音水平應低於 40 分貝,以避免干擾採耳師的操作判斷和讓顧客能充分放鬆。空調的溫度設定在 24 – 26℃為宜,相對濕度維持在 50 – 60%,這樣能防止外耳道因乾燥或潮濕引起不適。採耳床或座椅要舒適且能讓顧客保持一個適當的姿勢,方便採耳操作。
- 工具:
- 消毒:所有採耳工具都要經過嚴格消毒。金屬工具如耳勺、耳鉗等,可採用高溫消毒鍋進行高溫蒸汽消毒,消毒溫度在 121 – 126℃,持續時間 15 – 20 分鐘。或者使用醫用酒精浸泡 30 分鐘以上,酒精濃度應為 70% – 75%。一次性工具如棉簽、棉球等必須是無菌包裝且在有效期內,使用後妥善處理,避免交叉污染。
- 種類與功能:
- 耳勺:有多種材質和形狀。不鏽鋼耳勺堅固耐用且易於消毒,竹質耳勺相對更溫和。耳勺的勺頭大小和形狀各異,有圓形、橢圓形等,用於刮取不同位置和形態的耳垢。
- 耳鉗:用於夾取較大塊、較硬或位置特殊的耳垢。其尖端精細且咬合緊密,能精準操作,避免損傷耳道。
- 毛棒:一般由柔軟的羽毛或仿羽毛材質製成。用於刺激外耳道周圍的神經,起到放鬆作用。毛棒的長度和毛的柔軟度要適中,操作時沿外耳道壁輕柔滑動。
- 照明工具:常見的有頭戴式耳鏡燈或可調角度的手持耳鏡燈。燈光亮度可調節且光線柔和,能清晰照亮外耳道,方便採耳師看清耳道內部情況,保證操作的精準性。
三、採耳操作流程
- 初步清潔與放鬆:先用消毒過的棉球輕輕擦拭外耳道周圍,清除表面的污垢和油脂。然後,使用毛棒沿外耳道壁輕柔地來回滑動,刺激耳部的神經末梢,讓顧客逐漸適應耳部的刺激,進入放鬆狀態。這一過程中,毛棒的滑動速度要緩慢、均勻,力度要輕,避免引起顧客的不適。
- 耳垢清理:
- 耳勺使用:根據耳垢的位置和硬度,選擇適當的耳勺。將耳勺輕輕插入外耳道,順著耳道的自然彎曲方向,以旋轉的方式逐步深入。操作時,手腕要靈活且穩定,力度控制在能輕輕刮取耳垢的程度。避免用力過猛刮傷耳道壁,尤其是外耳道的狹窄處和鼓膜附近。在遇到較硬的耳垢時,不要強行刮取,可以先用少許無菌生理鹽水滴入耳道,軟化耳垢後再進行操作。
- 耳鉗操作:對於較大塊或位置較深的耳垢,使用耳鉗進行夾取。先將耳鉗緩慢插入耳道,靠近耳垢後,輕輕張開鉗口,夾住耳垢。夾取時要穩且准,避免耳垢破碎或滑脫。如果耳垢與耳道壁粘連較緊,可以先用耳勺或棉簽輕輕分離,再進行夾取。操作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耳鉗與耳道壁和鼓膜的距離,防止損傷。
- 耳道細節處理:在清理完主要的耳垢後,再次使用耳鏡檢查耳道。若發現仍有殘留的小塊耳垢或碎屑,可用消毒過的棉簽蘸取少量無菌生理鹽水,輕輕擦拭。擦拭時要沿耳道壁單一方向進行,不要來回擦拭,以免將污垢重新推入耳道深處。
四、採耳後的檢查與護理建議
- 檢查:採耳完成後,要仔細檢查外耳道是否有損傷,如刮傷、出血等情況。觀察鼓膜是否完整,有無因操作引起的異常。再次確認耳道內耳垢是否清理乾淨,有無殘留物影響耳道健康。
- 護理建議:根據顧客的耳部狀況,向顧客提供護耳建議。告知顧客近期要保持外耳道清潔,避免水進入耳道,尤其是在洗澡或游泳時。如果顧客的外耳道皮膚較乾燥,可以建議使用適量的無刺激的耳道保濕產品。若在採耳過程中發現顧客有輕微的耳部炎症跡象,如耳道微微發紅,建議顧客注意觀察,如有不適及時就醫。